1月21日,我院秦尊文院长做客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围绕“武汉港口贸易有哪些痛点?迈向双循环下新沿海,武汉还应如何发力?”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下是相关报道:

贸易要素无法集聚,缺乏完整的贸易产业链。长期以来,武汉的港口仅能发挥物流中转功能,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但事实上,大武汉,自古就是贸易重镇。当前,武汉港口贸易有哪些痛点,迈向双循环下新沿海,武汉还应如何发力?我们也请到了湖北省人大代表朱幼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尊文、武汉金控长江国际航运金融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承勋,听听他们的分析。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主持人张博为:“武汉进口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朱代表,通过您的走访调研发现哪些问题?”
湖北省人大代表朱幼菊:“一是武汉贸易企业缺乏完整的综合国际贸易服务平台。二是企业贸易协调沟通不便。服务型窗口比较分散,通关时间长,转运中间交易成本高。三是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难、融资贵。核心问题在于阳逻港功能定位,目前阳逻港还只是一个单一的物流聚集与中转地,缺乏贸易与服务功能,存在着‘有港无市’的现象。”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主持人张博为:“当前,武汉以阳逻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如何,还有哪些短板?秦院长您怎么看?”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尊文:“2019年武汉对外贸易总额2440亿元,仅占武汉GDP总量的15%,而郑州与合肥对外贸易总额则分别占比两个城市GDP的35.6%和23.6%。武汉港口贸易、国际贸易、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应该抢抓‘双循环’机遇,建议港区重点发展贸易、金融、物流等行业,使武汉贸易增长成为当前疫后经济复苏新增长极。”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主持人张博为:“将阳逻港的交通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韩总,正在建设中的华中贸易服务区正如何发力?还有哪些痛点?”
武汉金控长江国际航运金融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承勋:“今年5月,华中贸易服务区全面投入运营,形成围绕贸易交易的一个产业链,给企业提供一个技术、金融、信息上的支持,创造一个为贸易服务的生态。但当前,港口没有国际贸易综合服务窗口这个软件配套,通关效率低、窗口分散等问题短期难以改善。同时,缺乏配套贸易政策支持。目前阳逻港已是国家级物流枢纽基地,但尚未享受到自贸区同等优惠政策,难以在港口形成企业聚集效应。”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主持人张博为:“一个成熟的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是港口经贸发展腾飞的重要着力点。加速打造国际贸易中心,阳逻港还应在哪些方面发力?我们听听代表和专家的意见。”
湖北省人大代表朱幼菊:“以宁波、天津、上海等港口为例,通过补齐港口‘软配套’,设立综合服务型窗口,天津国际贸易和航运服务中心2015年-2019年累计货物交易量超1万亿人民币;建议省市发改委、商务主管部门将武汉金控华中贸易服务区的国际贸易综合服务窗口落地实施纳入到‘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强化组织保障和顶层设计。建立专门的统筹协调工作组,继续协调海关、商检等政府职能部门;铁路、航空、航线等物流运输单位;银行、保险、信息等金融法律机构等入驻武汉金控华中贸易服务区。”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尊文:“建议将阳逻港纳入到武汉自贸区的‘区域联动发展试点’,学习上海自贸区两次扩容先进经验,将武汉自贸区政策平移至阳逻港区的形式,以增强港区当前经济集聚效应。比如,由省级政府层面推动出台《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联动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可将阳逻港、花山港南北相连形成联动发展区,享受武汉自贸区相关同等优惠政策,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窗口。”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杜瑞雪 张龙 罗浩洋 实习生 宋沛懿 责任编辑 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