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湖北日报》刊登我院秦尊文教授“着力增强湖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一文

发布者:新财经交叉学科研究院发布时间:2020-04-27浏览次数:522


   4月27日,《湖北日报》刊登我院秦尊文教授“着力增强湖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一文,文中指出应当从所有制结构、供给侧结构、需求侧结构入手增强湖北经济发展韧性,全文如下:

着力增强湖北经济发展的韧性

秦尊文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4月1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湖北和武汉作为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疫情短期内会给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阵痛,但不会影响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坚决打好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强湖北经济发展的韧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一、增强所有制结构韧性

充分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国有经济靠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来体现。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有企业在各方面发挥了“顶梁柱”作用。在推动复工复产过程中,要继续通过引导产业发展、促进良性竞争、平抑市场价格、丰富市场供给、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承担社会责任等方式,确保国民经济恢复和健康发展。应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国资国企监管体制,加快各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转型,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强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着力完善股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不断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只有把农业发展好、把农村建设好,我们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事件时,才有回旋余地,才有坚强韧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既要有韧性,也要增强“活性”。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要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强化集体资产管理。

继续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吸纳了众多就业。要对其在税收、用地、用能、用工、融资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优惠保障政策。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继续支持激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对“小进规”民营企业、首次入围中国民营企业或中国制造业500强、特别是中国企业500强的给予奖励。

二、增强供给侧结构韧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优势,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要着力提升“微笑曲线”两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承压能力。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重点行业“僵尸企业”处置力度,让无价值创造能力的企业加快出清。严格控制钢铁、纺织、玻璃、磷铵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推动建材、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或淘汰类产能关停退出,防止已化解过剩产能“死灰复燃”。继续执行淘汰落后能耗物耗限额、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倒逼竞争乏力产能退出。坚持“亩产论英雄”,依法处置闲置土地,保障主导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需求充分对接,实行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综合运用财政奖补、产能减量置换、差别价格等激励性、惩罚性政策,实现从总量性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从“以退为主”向“进退并重”转变。加强各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沟通合作力度。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链垂直整合工程,集结规模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加速培植一批“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联盟型”龙头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企业家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在行业内位居前列的“隐形冠军”企业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完善企业健康发展环境,强化企业要素保障,积极推动现有存量企业稳心留根,扎根湖北,实现基地化、总部化发展。发挥产业基金的先导作用,积极推进政银企深度对接, 完善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全面提升企业融资服务水平。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广“三办”服务和“一站式”集成服务模式,实现“一网覆盖、一次办好”。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大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提升产业链水平和质量。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工程,推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等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质量品牌塑造工程,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实施工业园区提标工程,加强园区功能配套;实施融合发展增效工程,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促进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一批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培育区块链人才队伍和产业发展生态,促进区块链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各领域应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让低价值创造能力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以“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重点,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设备更新换代,促进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三、增强需求侧结构韧性

扩大城乡投资。加强招商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紧盯重点产业,深化产业链招商,建立目标数据库、项目数据库、合作载体库,进一步明确招商方向和细分领域,推动产业链招商科学化、精准化和路径化。落实我省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完整的产业闭合链条。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三资并进”。聚焦龙头企业,瞄准央企、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开展定向精准招商。聚焦制造业,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依托楚商联合会,实施“楚商回归工程”,吸引民营领军企业投资,促进楚商回归产业集聚。继续实施“三乡工程”,吸引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扩大城乡消费。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中部强大市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打通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消费领域治理能力。促进城乡消费融合发展,从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健全绿色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多措并举,城乡协同,切实发挥消费在经济稳定运行中的“压舱石”作用。

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升“引进来”的能级和水平。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利用“华创会”、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中博会、楚商大会等平台,聚焦重点产业招大引强,支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宣介湖北优良投资环境和良好发展前景,着力稳预期、稳外资。进一步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办好湖北自贸区,加强武汉、宜昌、襄阳三个片区的联动,在省内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拓展“走出去”新空间。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大力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国际自主品牌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增强品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外贸产业培育工程,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

(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省政府咨询委员)